首頁 外地子女在滬上學 正文

從入園到高考,非滬籍在上海上學報名條件一文搞定!

上海擇校升學轉學







點擊即可查看: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教委等四部門關于來滬人員隨遷子女就讀本市各級各類學校實施意見的通知

一、非滬籍入園


相比孩子上小學、初中,非滬籍孩子入園其實是最難的。

1.png

上海非滬籍隨遷子女在上海上幼兒園由各區教育部門結合實際,制定并公布各區入園具體規定。

2.png

各區教育部門可依據三個條件:
  • 持《上海市居住證》且積分達到標準分值;

  • 持《上海市居住證》且參加本市職工社會保險期限;

  • 持《上海市居住證》且辦理靈活就業情況等條件。


在妥善安排本市戶籍適齡幼兒入園的基礎上,統籌安排適齡非滬籍子女接受學前教育。各個區的政策大致一樣,但又有差別。

首先,想讓孩子在上海讀幼兒園,那么必要條件就是持有《上海市居住證》。

其次,具備報名條件,公辦幼兒園一般也會優先安排本市戶籍,也會有大致的錄取順位
1、人戶一致
2、集體戶口/人戶分離
3、非滬籍,持本區居住證且積分達到標準值
4、非滬籍,居住證未達到標準分值
5、港澳臺

民辦幼兒園自主招生,招生流程跟公辦基本是同步的,但是在滿足本市戶籍后,也是可以逐層招收非滬籍孩子。

所以,想讓孩子在滬入園,最重要的是什么?居住證!

上海入園重要時間點:
  • 4月中旬:各區招生政策公布;

  • 4月中下旬:各幼兒園發布招生簡章;

  • 5月上旬:部分示范園網上登記;

  • 5月中旬:統一報名;

  • 6月:發放通知書。


二、非滬籍幼升小


在幼升小這個階段,跟入園不太一樣,非滬籍分為2類:
1、在上海就讀幼兒園的非滬籍;
2、未在上海就讀幼兒園的非滬籍;

2020年,非滬籍適齡隨遷子女需在本市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須持有效期內《上海市居住證》或《居住登記憑證》,父母一方滿足下列兩種情況。

1、持有效期內《上海市居住證》,且從2019年7月1日起有參加本市職工社會保險滿6個月的證明(不含補繳,因疫情防控需要允許補繳的除外);
2、持有效期內《上海市居住證》,且連續3年(從首次登記日起至2020年6月30日)在街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辦妥靈活就業登記。

符合入學條件的非滬籍隨遷子女所持的《上海市居住證》《上海市臨時居住證》或《居住登記憑證》上的實際居住地址,應與其父母所持房產證、居住證(或臨時居住證)上的實際居住地址一致,且居住地址在本區。

需要注意的幾個重點是:
  • 在上海幼升小,父母一方需持有《上海市居住證》,幼兒需持有《上海市居住證》或《居住證憑證》;

  • 居住證地址必須與實際居住地址一致;

  • 如選擇報名公辦小學,只能報居住證地址對口的小學;如選擇報名民辦小學,都可以報(除有些民辦有房產、120積分要求);

  • 有的區非滬籍外省市兒童比港澳臺、外籍兒童優先錄取,有的區則是相反;

  • 需要參加本市職工社保滿6個月的證明(時間按照當年政策而定);

  • 幼升小主要看孩子戶籍,家長一方滬籍,孩子是非滬籍,按照非滬籍入學。


重要時間點(以2020年為例):
  • 3月:招生政策發布、學校網上校園開放日;

  • 4月:小學入學信息登記;

  • 4月底:小學入學網上報名;

  • 5月中旬:公辦小學第一批驗證、民辦搖號;

  • 5月下旬:公辦小學陸續發送入學告知信息;

  • 5月底:公辦小學第二批驗證;

  • 8月:入學通知書發放截止。


三、非滬籍小升初


小升初跟幼升小也是差不多了,這里也分個兩類:
1、在本市就讀小學的非滬籍;
2、在外地就讀小學的非滬籍。

2020年,非滬籍適齡隨遷子女需在本市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須持有效期內《上海市居住證》或《居住登記憑證》,父母一方滿足下列兩種情況。

1、持有效期內《上海市居住證》,且從2019年7月1日起有參加本市職工社會保險滿6個月的證明(不含補繳,因疫情防控需要允許補繳的除外);
2、持有效期內《上海市居住證》,且連續3年(從首次登記日起至2020年6月30日)在街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辦妥靈活就業登記。

符合入學條件的非滬籍隨遷子女所持的《上海市居住證》《上海市臨時居住證》或《居住登記憑證》上的實際居住地址,應與其父母所持房產證、居住證(或臨時居住證)上的實際居住地址一致,且居住地址在本區。

另外,非滬籍小升初的時候,還需要填寫完成義務教育后按相關規定和政策報考高中階段學校的《就讀承諾書》。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在小升初的時候,已經知曉上海的中考政策,知道自己是否能參加上海中考。

重要時間點(以2020年為例):
  • 3月:招生政策發布、學校網上校園開放日;

  • 4月:入學信息核對;

  • 4月下旬:民辦一貫制直升

  • 5月初:民辦初中網上報名

  • 5月中旬:民辦搖號;

  • 5月下旬:陸續發送入學告知信息;

  • 8月:入學通知書發放截止。

四、非滬籍中考

中考就是有比較硬性的條件了!可以來看一下都有哪些:

1、考生父母一方持有效期內《上海市居住證》且積分達到標準分值,同時考生本人為持有效期內《上海市居住證》的應屆初三學生或18周歲以下本市往屆初中畢業生,可在學籍學?;蚩忌钟械摹渡虾J芯幼∽C》上登記地址所在區報名。

2、考生父母一方及本人持有效期內《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證》或考生屬于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認定的“本市戶籍留學人員其持外國護照子女”,考生為本市應屆初三學生或18周歲以下本市往屆初中畢業生,可在學籍學校所在區報名。

3、考生父母一方現屬本市常住戶口(其中現屬本市常住戶口為考生繼父母或養父母的,須依法與考生建立撫養關系或收養關系連續滿3年)的本市應屆初三學生或18周歲以下本市往屆初中畢業生(往屆生須取得2019年本市中招報名資格),可在學籍學校所在區報名。
符合此類的考生須具有連續3年本市初中學籍;考生本人有效期內連續滿3年《上海市居住證》,或者有效期內《上海市居住證》地址與現屬本市常住戶口父(或母)實際居住地址一致。

4、考生父母一方為在滬高校、科研機構博士后流動站(工作站)人員,考生為應屆初三學生或18周歲以下本市往屆初中畢業生,可在學籍學?;蛟O站單位所在區報名。

5、考生父母一方為經市政府合作交流辦審核登記的地級市以上(含地級市)政府駐滬辦事機構有關工作人員,考生為本市應屆初三學生或18周歲以下本市往屆初中畢業生,可在學籍學校所在區報名。

6、考生屬在滬臺胞,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居民身份,且為本市應屆初三學生或18周歲以下本市往屆初中畢業生,可在學籍學校所在區報名。

7、考生屬經市政府僑辦認定華僑身份,且為本市應屆初三學生或18周歲以下本市往屆初中畢業生,可在學籍學校所在區報名。

8、考生為在滬定居并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證》,且為本市應屆初三學生或18周歲以下本市往屆初中畢業生,可在學籍學校所在區報名。

總的來說,可以在上海參加中考的非滬籍的類型還是很多,但是都具有特殊性,對于普通家庭來說,能做到的無非就是居住證積分達標,并且孩子要持有居住證。

五、非滬籍高考


高考跟中考也是差不多的,有一些硬性條件:

1、考生為積分達到標準分值的《上海市居住證》持證人的同住子女,且在本市參加中考或父母一方連續持有《上海市居住證》3年,同時須本市高中階段學校畢業;

2、考生為《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證》留學人員持證人的同住子女,且須本市高中階段學校畢業;

3、考生父母雙方或一方現屬本市常住戶籍,考生本人持《上海市居住證》,且考生須是參加本市中考并具有本市高中階段完整學習經歷的應屆畢業生或2020年已列入本市高考報名庫的往屆畢業生;

4、考生父母雙方或一方是經市政府合作交流辦認定的駐滬機構工作人員,且考生須是參加本市中考并具有本市高中階段完整學習經歷的應屆畢業生或2020年已列入本市高考報名庫的往屆畢業生;

5、考生為在滬定居并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的外國僑民,且為高中階段學校畢業生;

6、考生父母雙方或一方是在滬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在站人員,且考生為高中階段學校畢業生;

7、考生屬在滬臺胞,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居民身份,且為本市高中階段學校畢業生;

8、考生為梅山、大屯、魯礦三地上海后方基地單位職工子女,且納入市教委鎖定名單,須參加本市中考且本市高中階段學校畢業。

總的來說,高考基本是中考的延續,不過條件比中考其實還寬了一點。

從入園到高考,其實非滬籍都有機會,只是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限制。不過,總的來說,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居住證、居住證、居住證!

其中,條件最苛刻的是入園和中考,持有居住證且積分滿120分是最低標準。

對于非滬籍家長來說,如果想要進滿意的公辦學校,居住證積分+房產證是非常于必要的,這樣的可以排在非滬籍的第一檔!

學考末尾.png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相關推薦

居住證積分達標的方式途徑

居住證積分達標的方式途徑,可不只有幾種奧~梳理下來大概可以湊成15組達標方案,學歷、社保、技能職稱加上年齡,可以各種組合。當然,每種方案的成本盡不相同,急有急的途徑,不急有不急的辦法,但總歸都是觸手可...

外地子女在滬上學 2023.03.07 0 57

評論列表
  • 上海非上海戶口讀書太難了。政策應該相對放寬一下

    2021-04-06 20:36:15 回復該評論
    • 縱觀全國,上海對于非滬籍的考生是很款寬松的了,去對比下北京。

      2022-10-09 15:55:42 回復該評論
  • 怎么聯系

    2022-06-23 22:46:49 回復該評論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区别第一集